四川涼山:開啟在校老師非遺教學培育計劃,推動民族文化“進校園”到“在校園”
9月初,“在校老師非遺教學培育計劃”在涼山宣布正式啟動,啟動儀式在金沙鎮中心校舉行。首批入選的2位在校老師現場一對一拜師非遺傳承人,并在拜師帖上簽名蓋印。
“在校老師非遺教學培育計劃”由浙江宜格慈善基金會聯合涼山州教育基金會和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宣布啟動,也是“花西子薪火傳承”非遺文化課堂在涼山的開學第一課。
首創“非遺傳承人+學校老師”的校園非遺授課模式
由于非遺師資的緊缺,非遺傳承人教學規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基于此,“花西子薪火傳承計劃”創新“非遺傳承人+學校老師”的授課模式,通過發起“在校老師非遺教學培育計劃”,推動學校深入挖掘校內已有教師資源,擴大非遺教育教師隊伍,讓老師也可以成為非遺傳承人,推動非遺文化從“進校園”到“在校園”。
“在校老師非遺教學培育計劃”啟動儀式
作為首批入選的老師之一,原金沙鎮中心校校長劉江在拜師儀式上,手持拜師帖興奮的表示:“十年來我一直投身于涼山非遺文化的傳承工作,今年推出的這項培育計劃讓更多老師有機會深入、系統性學習非遺文化,提升他們的非遺技藝更好得讓文化在校園、在孩子們身上傳承。”
“薪火傳承計劃”在校園打開文化傳承新局面
此次實地考察的金沙鎮中心校,于2023年申請成為“薪火傳承計劃”示范校,1800余名在校學生由此深度接觸學習彝繡、月琴、彝族民歌、達體舞等非遺技藝。金沙鎮中心校校長表示:“薪火傳承課堂就是星星之火,點燃了同學們和老師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熱情。”
“哇,真的太好看啦!”在當天的彝繡課堂上,看著取比格西老師手中的針上下翻飛,繡布上慢慢出現一朵花的雛形,圍在周圍的學生不由驚嘆起來。在取比格西的指導下,孩子們也開始穿針引線,認真創作起自己的刺繡作品。“非遺進校園的這一年,能明顯感受到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 取比格西表示,現在每周兩節的民族文化課堂成了孩子們心中的一種期待。
取比格西老師教授學生學習彝繡
伴隨 “薪火傳承計劃”的持續開展,非遺課堂也從最初的注重鑒賞,逐漸發展為技藝和技能的傳承和實踐,文化傳承在學生中的認同感得到大幅提升,很多學生也從被動的接受者逐步成為主動的推廣者、傳承者。
薪火傳承計劃-月琴課堂
“我常常把月琴帶回家里演奏,讓爸爸媽媽也聽聽非遺的聲音。”“我的床頭放了許多自己做的刺繡畫布,彝繡裝點了我的小窩。”從校園到家庭,“薪火傳承計劃”讓非遺文化慢慢浸潤至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讓文化傳承延伸到更多場境,推動青少年自主成為文化的“代言人”。
對此,原涼山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克惹曉夫認為,通過“非遺進校園”等活動,構建學校教育與非遺之間的橋梁,不僅可以見證非遺教育的積極變革,也能看到其在塑造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國情懷中的重要作用,增強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信心。
花西子筑夢基地-民族文化傳習室
自2021年啟動以來,“花西子薪火傳承”公益項目通過“校外非遺傳承人授課模式”,已面向涼山42所學校78410名學生,累計開展非遺文化教學5650小時,實現了包括彝繡、月琴、阿都高腔、彝族口弦、朵洛荷、金江鼓樂、蹢腳舞、傈僳族火草織布等36項非遺技藝走進課堂。2024年,為進一步推動非遺教育融入學校教育體系,“薪火傳承計劃”聯合多方力量,把非遺教學的師資隊伍,從校外非遺傳承人擴大到在校老師,通過“在校老師非遺教學培育計劃”,讓校園成為非遺保護與傳承體系中的重要場域,不僅為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筑土培基,也為非遺文化進校園公益項目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探索之路,讓民族文化、非遺文化在同學們的手中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