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場景 大文章丨一只AI小綠貓的成都奇遇記
三月春光正好,崇州道明竹藝村的油菜花開得正艷,游客們在金色花海中流連忘返。除了美景,今年竹藝村還迎來了一位特別的“新村民”——一只會說話的AI小綠貓“喵喵芭迪”。
從社交媒體上的虛擬IP到竹藝村的“村寵”,“喵喵芭迪”不僅與游客互動,還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在公園城市首提地成都,向全國乃至全球消費者推廣可持續生活方式。
這只AI貓,如何從“虛擬萌寵”變成“現實村寵”?
“我們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在小紅書上做一個有公園城市基因的IP,讓它去推廣可持續生活方式。”喵喵芭迪團隊主創、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負責人趙明瀟回憶道。
喵喵芭迪的1.0版本,誕生于2023年3月,幾乎與ChatGPT-4的發布同步。當時,團隊意識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極大提升內容創作的效率,于是開始用AIGC技術制作可持續創新內容,推廣全球范圍內的可持續品牌、產品、服務和創新項目。
“雖然我們在小紅書上的粉絲只有1.4萬,但在‘可持續生活方式’這個垂直領域,我們已經算是頭部了。”趙明瀟解釋道,作為垂類頭部的號召力讓團隊能連接國內外的可持續新消費品牌青年主理人,也促成了道明竹藝村快閃店的落地。
但一個AI貓IP如何從線上走向線下?
機會出現在2024年底,崇州道明鎮竹藝村廖啟帆書記主動找到團隊洽談IP合作,大家發現竹藝村的生態和人文氛圍,與可持續生活理念高度契合。于是,一個全新的想法浮現——讓“喵喵芭迪”真正走進現實世界,成為一只能互動、能推薦環保產品,還能科普可持續生活方式的“智能貓”。
“道明竹藝村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氛圍都特別適合‘養貓’,但關鍵是,我們需要讓這只智能貓能走向物理世界,和村民和游客們互動起來。”廖啟帆介紹說,竹藝村一直在探索如何用科技手段推動鄉村文化傳播,而AI貓的加入,正是一次充滿想象力的嘗試。
大模型的落地不僅依賴場景開放,更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得知道明竹藝村這一技術需求后,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鏈工作專班迅速響應,幫助新經濟發展研究院iNED對接了成都的人工智能“鏈主”企業明途科技,最終形成“全息艙+數字人”的技術方案。在AI技術的賦能下,“喵喵芭迪”擁有了自己“肉身”。它能夠實時和游客互動,并基于iNED與明途科技共建的可持續發展專業知識庫,向大眾宣傳可持續發展知識,推薦可持續生活好物。
從場景創新到產業落地,AI如何融入生活?
如今,這只AI貓穿上了道明竹藝村限定款帽衫,成了村里的“新晉網紅”,不僅吸引游客駐足拍照,還成為快閃店的導購助手,推薦環保好物,真正實現了從“被看見”到“被應用”的跨越。一位帶孩子體驗的家長感嘆道:“AI不僅是冷冰冰的技術,它也能帶來溫度與情感。原來,生活的變化已經如此之快。”
竹藝村的“喵喵芭迪”不僅是一場科技與鄉村文旅融合的創新嘗試,更是成都市場景創新的生動實踐。它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融入日常生活,推動可持續生活理念落地,并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市人工智能專班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如果說‘喵喵芭迪’是AI場景創新的一次實驗,那接下來,我們會看到更多類似的案例。成都希望通過這些“小切口’帶動‘大場景”,形成“需求導向—場景驗證—產業落地”的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新生態,讓更多的人工智能產品走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
或許,未來的科技創新突破點,就在這些圍著AI貓好奇探索的“小孩哥小孩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