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省際公交駛入“標準化+”快車道
3月24日,由川渝兩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聯合組織編制的區域地方標準《川渝省際毗鄰地區公交運營服務規范》正式發布,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在運輸服務領域的重要落地成果,標志著頂層設計向實操規范的實質性轉化。該標準聚焦川渝毗鄰市(區、縣)間的公交服務標準化與一體化發展,旨在通過統一服務標準、優化資源配置、推廣數智化技術、踐行綠色低碳理念,全面提升區域公共交通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
自2020年4月開通首條省際公交以來,川渝兩地已累計開行25條省際公交線路,日均客流達1.1萬人次,“1小時生活圈”逐漸從規劃圖景變為民生實景。然而,伴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深入推進,跨省通勤需求快速釋放,省際公交在區域協同、基礎設施銜接、線網優化等方面仍面臨一定挑戰,制約了整體服務質量和運營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為深入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部署,推動川渝省際公交由“開得通、走得了”向“留得住、通得好”轉變,川渝兩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組織開展了《川渝省際毗鄰地區公交運營服務規范》的編制工作。標準以數智化、安全、綠色、公益為核心,規范了數字化基礎設施設備,實現精細化運算和數字化監控;針對川渝復雜的山地地形,規范細化了線路安全技術標準,健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強化運營調度和安全管理;以低碳發展為核心理念,大力推廣使用節能環保車輛,強調優化資源利用以及綠色交通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兼顧通達性與節能高效;突出公交公益屬性,兼顧成本監審與現行價格水平銜接的基礎上,規范川渝省際毗鄰地區公交票價,讓跨省通勤更便捷、更惠民。
相關合作單位已率先開展試點應用,通過實施票價普惠政策、優化購票流程、推行公交一卡通互刷互認、規范運營服務等一系列措施,成功推動川渝20路、21路、鄰渝雙城巴士等多條省際公交線路的優化升級。使出行成本降低40%,通勤時間縮短60%,單條線路日均客流量增長300%。
未來,隨著規范的全面落地實施,省際公交運營服務將邁向標準化、協同化新階段,實現從“局部試點”到“全域貫通”的跨越升級,不斷拓展川渝融合的深度與廣度,以更高質量的交通一體化助力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區域協同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