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園區沃土“育”出智慧農業新圖景
新華網成都3月27日電(鄭瑋)金堂縣趙家鎮的食用菌大棚里,羊肚菌長勢喜人;崇州市白頭鎮五星村的田間,“穩糖米”稻種已浸滿春雨;大邑安仁鎮的智慧農場內,無人農機駛過廣闊的田野……仲春的天府平原上,新芽與新技術一同生長,勾勒出成都農業的活力圖景。
金堂縣趙家鎮的羊肚菌長勢喜人。(金堂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這幅圖景的底色,是成都以園區為沃土,將科技基因植入農田肌理,讓傳統農業從“靠天吃飯”轉向“靠數智生長”的持續深耕。2024年以來,成都聚焦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通過科技賦能、機制創新、全鏈聚合,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向“四鏈”深度融合縱深發展。一場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全鏈融合為路徑的變革,正加速重構成都鄉村的產業版圖。
數智耕耘:農田長出“智慧大腦”
當下正是春耕春管的關鍵期,種植戶老趙坐在家里點開“吉時雨”App,熟練地下單預約了農機澆灌與施肥。“以前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點點手機就搞定了。”老趙介紹,通過“吉時雨”App,從作物栽種到肥料播撒,從成熟收割到運輸銷售,所有農業生產所需的農機服務都能手機下單,實現一條龍服務。通過App上的實時監測界面,土壤墑情、空氣濕度、溫度、風向等情況也一目了然。
大邑縣天府數字農旅產業園。(大邑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天府數字農旅產業園通過“吉時雨”智慧農業數字服務平臺,構建了“數字化服務平臺+智慧農業產業園服務中心+規模化農場”的農業服務體系,運用北斗衛星技術,實現地塊精準定位,智能檢測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目前,“吉時雨”數字監管平臺已擴展服務12省、26市(縣)的600余萬畝耕地。
智能巡檢機器人“小胖”和“小瘦”正在工作。(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數智賦能,讓種地的科技含量顯著提升。在新都區軍屯鎮天星村的千畝稻田里,智能巡檢機器人“小胖”和“小瘦”靈活穿梭。搭載激光雷達與DeepSeek深度學習算法的“小胖”,可識別“非法闖入者”,并對作物長勢、溫濕度、病蟲害進行毫米級精度分析;“小瘦”憑借柔性關節六軸傳感器,能輕松爬坡過坎,復雜地形作業效率提升40%。這對“超級搭檔”可通過5G物聯平臺聯動植保無人機、施肥機等設備,形成“播種-監測-管護-采收”全流程精準作業閉環,讓農田管理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決策”。
藍色機器人“阿崍”。(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在邛崍天府現代種業園,藍色機器人“阿崍”化身“田間衛士”:身載多維傳感器與AI算法,實時采集溫濕度、光照等10余項氣象數據,生成精準氣候報告;通過超高清攝像頭與圖像識別技術,智能監測作物葉片狀態,提前預警病害風險;集成聲光驅鳥功能,減少作物損失的同時,更成為農旅融合的特色打卡點。
2024年,成都深入推進良田、良機、良種、良法、良制“五良”融合,西南食藥同源植物資源利用公共研發中心建成投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8%。按照《成都市農業園區“產業集群提能級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部署,2025年,成都將加快構建園區“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展示基地+基層農技推廣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鏈條式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力爭到年底,每個園區至少建成1個科技研發應用核心區,園區主要糧油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升至90%。
全鏈生長:小種子種出大產業
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溫江區農業農村局供圖)
當數據成為新的農業生產要素,科技的力量不僅重塑著田間地頭的耕作方式,更推動著農業產業向集群化、全鏈條升級。在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一粒糯稻種子映射出產業集群的發展脈絡——有色帶香的雜交糯稻新品種“川農牛紅香糯”,集高產、抗逆、觀賞于一身,已在全川種植萬余畝。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以該品種為核心,聯合五芳齋等溫江綠色食品企業合作開發米酒、米花糖等系列產品,依托“川農牛”IP構建的全產業鏈集成服務體系,已孵化農業科創企業上百家,推動研發成果轉化60余項。
在崇州天府糧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富硒“穩糖米”已進入包裝設計和營養成分檢測的最后階段,即將全面推向市場。天府糧倉產業園積極建立全產業鏈要素招引平臺,聯合科研院校開展功能糧油創新研發,形成覆蓋“穩糖米”、低蛋白大米、富硒大米、釀酒專用稻等品類的專利池。在招引培育千喜鶴、瓏騰食品、艾家食品等鏈主企業的同時,帶動引導配套企業和當地米面油肉菜等原材料融入供應鏈體系,實現“一個龍頭帶動一個產業”的聚合發展。
日前召開的成都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入實施千億級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集群培育提升行動,抓好農業園區提檔升級,引育一批“鎮園之寶”,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著力把農業發展為多向度提質、多業態融合、多價值疊加的現代化大產業。
從溫江的“川農牛紅香糯”到崇州的“穩糖米”,科技創新成果在成都農業園區貫通“研發-轉化-市場”的全鏈條,形成“一園一IP”的集群效應。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今年將以建園區、優集群為重點,推動農業“立園滿園”,聚力聚勢壯大“4+6”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實施農業園區“產業集群提能級攻堅”行動,提檔溫江國家農科園、天府農業博覽園等9大園區,力爭到2025年底前每個園區引育“鎮園之寶”1至3家,園區總收入增長5%,建成百億級園區1個。
金穗歸倉:土地入股“分紅忙”
金堂縣又新鎮萬安村的春日田野上,連片的油菜花海隨風起伏,無人機掠過金黃的花浪進行精準管護。四年前,這片土地還是被田埂切割的零散“補丁”,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僅3000元。
金堂縣又新鎮萬安村春景。(金堂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2022年,面對灌溉用水匱乏、土地細碎化、勞動力外流過半的困境,萬安村黨委書記陳洪秋帶著村“兩委”成員自籌10余萬元成立萬禾源農業專業合作社。購置旋耕機、播種機、無人機等科技設備,組建農事服務隊伍,按照“農戶土地+資金入股、集體統一經營”的原則,探索運行全流程代耕代種模式,把小農戶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交給合作社運營,讓“小田變大田、差田變良田、閑田變忙田”。如今,全村土地規模化率提高到82%,農業機械化率提升至92%。2024年集體經濟收入突破400萬元,現金分紅35萬元。
村民夏時根算著賬:他的百畝油菜田采用機械化作業和村里社會化服務后,畝均成本直降200元,無人機打藥2小時抵過原來10個人干一天。
位于邛崍的天府現代種業園。(邛崍市委宣傳部供圖)
萬安村的創新實踐并非孤例。位于崇州的天府糧倉產業園持續深化“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業共營制”改革,農業職業經理人成為令人向往的職業。新津區建立“村集體+企業+群眾”合作模式,群眾通過土地、勞務等方式入股,實現集體、農戶雙增收。邛崍市深化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經營機制試點,實體化運行茶葉、糧油、水果等領域聯合體5個,輻射帶動9.6萬余農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保持在7%以上,經驗做法被農業農村部推廣。
當前,成都已探索形成“農業共營制”“大園區+小業主”等多種新型經營模式,構建起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土地股份合作為紐帶、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有效解決農業生產經營中“地碎、人少、錢散、缺服務”的問題。如今,全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平位居四川省前列,2024年新培育農民合作社277家、家庭農場1408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根據行動方案,2025年,成都將進一步健全聯農帶農機制,通過保底分紅、二次分紅、訂單農業等方式,帶動園區內農民增收;支持村集體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聯動企業對鄉村資源資產開發經營,壯大村集體經濟,到2025年底,力爭實現園區內所有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50萬元。
當零散田塊連成產業版圖,當“經驗種地”進化為“數據決策”,當傳統農民轉型為“股東+產業工人”,成都農業園區不僅長出了“智慧田”,更“耕”出了鄉村振興的新圖景。正如萬安村分紅大會上村民的感慨:“地還是那些地,換個種法就成了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