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創!“雙班長”模式為成果轉化“加速”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賦能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讓科技成果轉化
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成都又有新動作
4月23日,2025全市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產業園區暨科技成果專員隊伍建設工作推進會舉行。活動上,舉行了新成立高(駐)校成果轉化專班“雙班長”受聘儀式及產業園區與市級產業鏈成果轉化專班首批“結對攻堅”合作揭牌儀式,發布了《成都市科技成果轉化白皮書2024》《成都市科技成果專員服務手冊1.0》,解讀了專員積分制度與績效激勵政策,并揭曉了2024年成都市十大技術轉移機構。
活動吸引了成都區(市)縣、20余個產業園區、11個高校院所、5個重大創新平臺、20余家技術轉移機構等多方主體參加。成都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鋼出席并講話。
據了解,市委科技委印發實施的《成都市產業園區“科技創新促轉化攻堅”行動方案》,對成果轉化專班和專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要“推動園區聯合技術轉移機構、鏈主企業、孵化器等組建科技成果轉化專班,每個園區選派成果專員不少于5人”。同時,成果專員隊伍建設,已納入市委正在研究制定的《成都市加快建設國家吸引集聚人才平臺的十條政策》,要求“從機關事業單位、產業園區、國有企業、技術轉移機構選拔100名左右的業務骨干,擔任科技成果專員,促進產學研對接合作”,在此背景下,成都也正加快推進成果專員隊伍建設。
首創專班“雙班長”模式
園區與專班攜手“結對攻堅”
貫徹落實“立園滿園”行動,加快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轉化,活動現場舉行了多輪授牌簽約。現場,舉行了新成立高(駐)校成果轉化專班“雙班長”受聘儀式,同時,新能源產業鏈成果轉化專班、航空航天產業鏈成果轉化專班等5個專班正式成立,并舉行了產業園區與市級產業鏈成果轉化專班首批“結對攻堅”合作揭牌儀式。
據介紹,“雙班長”模式也是一次制度創新。所謂“雙班長”模式,即由一個高校成員、一個區(市)縣成員單位擔任班長,目的是讓高校與區(市)縣、產業園區更好的融合。據介紹,目前已成立8個高校專班,實現了在蓉“2+6”高校的全覆蓋。
提及“雙班長”制度的實施,四川大學成果轉化專班高校側班長、成都菁苗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毛迪認為,這是有助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早日落地的一次機制創新的體現。
為什么這么說?“推進一項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導入高校科技成果、鏈主企業、中試驗證、園區承載、基金支持等各方創新資源是必不可少的。”毛迪解釋道,建立“雙班長”制度可以有效地將高校側、政府側、服務側等多維度的資源相互匹配、聯動,從而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進程,“依托5個維度的創新資源,我們聚焦生物醫藥與先進醫學材料、先進裝備制造、生物質能源與材料等多個產業賽道,正籌備推動多個川大科技成果在成都高新區、四川天府新區落地。”
新都區是西南石油大學成果轉化專班中的區(市)縣班長,將多管齊下加快推動西南石油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新都區新經濟和科技局副局長卓佳表示,新都區與學校一直以來互動頻頻,“此次采用‘雙班長’模式,可以在過去已有的合作成果上,更進一步密切雙方關系,我們也將不遺余力地提供相關服務保障與支持,實現雙向奔赴,更好地服務國家科研發展需求,也更好地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我們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幫助高校梳理科技成果,以便更好地推動成果落地生金。”卓佳進一步解釋道,“我們希望對接中石油、中石化等相關企業的‘真需求’,更好地連接需求方與供給方,同時,在載體、資金、服務等方面給予西南石油大學更多支持。”
多維全景展成效
《成都市科技成果轉化白皮書2024》發布
作為此次活動上的“重頭戲”,現場發布了《成都市科技成果轉化白皮書2024》(以下簡稱《白皮書2024》)。據介紹,在成都市科學技術局指導下,成都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編制《白皮書2024》,從政策、數據、實踐、案例、園區等多個維度,深入、全面展現了成都市2024年度科技成果轉化的新進展、新成效和新趨勢。
從總體上看,2024年,成都市在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服務體系完善、中試服務能力提升、成果產出及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推出了多項有力舉措,如,建立多方聯席會議制度、組建工作專班、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改革、引聚科創服務機構等。
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1931.26億元,同比增長28%;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營收1.56萬億元,同比增長2.7%,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具體來看——
在技術輸出、技術吸納上,2024年全市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1931.26億元,同比增長28%;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營收1.56萬億元,同比增長2.7%,均呈現高速增長,顯示科技創新與經濟增長進入高質量均衡發展態勢。
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上,2024年,成都新增10家備案概念驗證中心,累計建成20家,分布在10個區(市)縣,覆蓋14條產業鏈;新增19家市級備案中試平臺,省市累計55家,分布在16個區(市)縣,覆蓋15條產業鏈;新增5家省級備案新型研發機構,省市累計38家,分布在11個區(市)縣,覆蓋18條產業鏈。
在技術轉移專業人員隊伍建設上,2024年,成都遴選出110名持證技術經紀人,組建市級科技成果專員隊伍和11個成果轉化專班,并舉辦多場活動促進產學研合作。
此外,《白皮書2024》還介紹了14個轉化案例,呈現13個產業園區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按時序記錄了我市2024年度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38項重大事件,為展現成都市科技成果轉化全景提供了一個觀察窗口。
拓場景、發工具
2024年成都市十大技術轉移機構揭曉
活動上,還舉行了2024年成都市十大技術轉移機構頒獎。
成都英諾技轉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簡稱“英諾技轉”)是此次榮獲2024年成都市十大技術轉移機構之一。公司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和“早期項目孵化”兩條業務主線,開展“科創載體+科技服務+科技公益”三大版塊業務,并通過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形成業務閉環。
談及成果轉化經驗,英諾技轉總經理康建軍用生動的比喻闡釋了公司的運營理念:“我們把自己定義為‘科技農夫’——尋找優質的‘超級種子’,為其提供肥沃的‘超級土壤’,再聯合政府及合作伙伴提供資源賦能,用‘超級養分’助力企業快速成長。”
近年來,英諾技轉持續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中物院先進動力院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是英諾技轉孵化的代表性案例,該項目已落地錦江區并實現產業化應用。“我們轉化的這個項目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和新型儲能熱管理工藝和裝備。”康建軍介紹,“技術受到市場廣泛認可,特斯拉的熱泵系統、小米汽車的電池冷卻解決方案都采用了他們的技術和生產裝備。”
康建軍強調,科技成果轉化需要長期陪伴式支持,“每個項目的需求和基因不同,必須提供適配的‘土壤’,持續解決它們的實際困難,才能真正推動技術走向市場。”
加快場景拓展,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介紹了成都市成果專員入駐成都“科創通”平臺的相關情況,成都市技術轉移聯盟秘書長李勇輝現場發布了成果專員服務標準化工具包《成都市科技成果專員服務手冊1.0》,并對2.0啟動及專員積分制度與績效激勵政策進行了解讀。
現場,溫江區、雙流區、新都區等3個區縣還分享了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專員”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