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株菌菇出發——宜賓市敘州區合什鎮田間地頭孕育鄉村振興新希望
春風拂竹林,山野待新綠。一場關于鄉村振興的探索正悄然在宜賓市合什鎮征遠村展開。近日,宜賓市敘州區合什鎮征遠村啟動竹蓀試驗性種植項目,借助特色產業培育和技術引入,探索一條切實可行、富有前景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征遠村地處合什鎮西北部,地理位置相對偏遠,未納入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核心規劃,集體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發展面臨一定難度。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強做大集體經濟,為征遠村探索出一條致富增收新道路,征遠村駐村工作隊員同村“兩委”曾多次召開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研討會,在前期調研中,竹蓀這一高附加值菌類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征遠村竹蓀試驗性種植
今年3月底,征遠村駐村全體隊員和村“兩委”組織前往長寧縣梅白鎮,實地參觀學習竹蓀種植模式,深入了解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在菌種廠參觀過程中,學習團隊圍繞溫濕度控制、種植密度調控、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系統性交流,為后續項目實施提供了技術支撐。
征遠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參觀梅白鎮竹蓀廠
在村民大力支持下,征遠村第一書記劉翔自籌1.4萬元,試驗種植竹蓀2畝,預計實現集體經濟增收超4萬元,畝收益達2萬元。“本次試驗性種植,是征遠村發展特色農業的一次積極嘗試,我一定會帶領駐村隊員密切關注、仔細打理,努力確保實驗成功。”征遠村第一書記劉翔表示,希望為征遠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開拓出支柱性產業,助力鄉村振興邁向新征程。
目前,竹蓀尚處于播種培育階段。盡管成果尚未顯現,但以竹蓀為代表的菌類特色經濟項目,已為征遠村產業振興注入新活力。下一步,征遠村將根據試種效果逐步推進規模化種植,努力將其打造為帶動集體增收、農戶致富的主導產業,走出一條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